聖嚴法師法語
所謂是非、好壞、優劣、善惡等判斷,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都是因時、
因地、因主觀想法而有所不同,所以是虛妄的,不是真實;既非真實就不
要執著。唯有對一切現象不起執著,才不會生起愛憎等等煩惱心,那就是
自在的人。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法鼓山是由東初老人創建的「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發展而來。
一九五五年,東初老人於北投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推動佛教文化弘法、
開辦冬令救濟。一九七一年,並帶領弟子於關渡平原整地開墾,於一九七
五年一棟農舍落成啟用,東初老人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將此處命名
為「農禪寺」。
一九五九年,退下戎裝的聖嚴法師來到中華文化館,在東初老人的座下二
度出家。一九七七年,東初老人無疾坐化,囑聖嚴法師繼承法業,接任中
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住持,致力佛法弘化與禪修推廣工作。
由於信眾日增,為了要尋找一個具有長久性、安定性和未來性的道場建築
用地,前後費時八年,卻苦無結果。直到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在例行
的念佛共修會中,聖嚴法師親自帶領僧俗四眾弟子,⋯⋯共同持誦二十一
遍《大悲咒》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
巧合的是,幾乎在同一時間,位於金山鄉三界村半嶺的觀音殿中,全度法
師也在觀世音菩薩法像前持《大悲咒》,祈求菩薩指引,能夠早日找到適
當的大德法師接掌寺院主持。
結果竟以如此不可思議的因緣,覓得一塊得以深耕的福田寶地。
同年七月,聖嚴法師正式宣佈將金山的新道場命名為「法鼓山」,並為道
場未來的建設勾勒出清晰的藍圖─發揮教育、文化、弘法的功能,為一般
信眾提供一個修行佛法、淨化身心的良好環境,運用佛法來安定人心、安
定社會。 http://fagushan.ddm.org.tw/index.aspx發佈者: 法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