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庸》(127)~經文~第二十章(33)
※經文:【篤行之】
●語譯:凡事,最後最重要的還是『篤行之』。
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之後,就要實實在在地去行道。否則:『為山九仞,功虧一簀』了,這也是經典之結束前,總會加上一句『信受奉行』的意義,終歸於『行』。
【行】
●修真錄:『道由行,非由言。君子重於行,小人重於言。』
解釋:「『道』是由實際行動去做的,不是用嘴巴說說的。所以一個君子的為人是注重於實行:小人們才是注重於言說。」
●論語、為政篇.第二章:「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解釋:「有一天,子貢來問孔夫子:『老師,怎樣才稱得上是君子。』(按:子貢平時話多)孔子公回答說:『先去實行做了之後才將話說出,才才是真君子。』也就是說:能夠有辦法做得到的的事情,而且是先做到了,才說出來,絕非空頭支票。」
●呂純陽祖師:「道非讀書能得,非說法能得,非聞理能得,是自性自悟自行自證而得。」
解釋:「『道』不是靠你讀了千萬卷書就能夠得到的,也不是你有辦法站在講台上演經說法而能得到的,更非是聽聽上人、大師、活佛開示、灌頂、皈依就可以得到的,『道』是自性要去自悟、自行、自證才能夠得到的 (為文演譯,強名曰得)。」
【善喻也】
●華嚴經:
「但以多聞,而不修行,如為人設美饌,自餓不能食。善與人藥,自疾不能救。數他寶,自無半文分。亦生於王宮,而受凍餒。聾者奏音樂,悅他而不自聞。盲人繢(音會)象,示他而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解釋:
「如果一個人博學多聞,但是卻不肯『修』不肯『行』,這就如同:六星級的大廚,能夠做出滿漢全席(滿腹學問),別人是吃得津津有味(好道理一道一道地端出來),自己卻餓著肚子不能吃(不願意動筷去挾~不修行) ;也如同:
一個舉世名醫,能夠治療很多很多的疾病(不孝病、奸盜病、邪淫病),自己身內的百病眾生却救都不救。也如同:
很認真、很努力地數著金銀財寶、捆捆鈔票(經典一卷一卷地念誦,這是聖神仙佛的心血結晶),自己卻沒有得到半分文(既不懂經義來修、也不照經中良言去行,念空經一無所得,累壞了)。也如同:
三生有幸生於王宮貴族家庭裡面(生為人、遇明師、逢大道),然而自己卻願意挨凍受飢餓(道理吞不入腹,吃不下去)。
也如同:耳聾的人演奏著動人悅耳的音樂,眾人皆大歡喜而自己都聽不到(台下聽眾聽得如癡如醉,講的人卻聽不進去自己說了什麼)。
也如同:一個盲人牽著一頭大象(聖神仙佛的偉大),別人都看見了,也都跟隨著仙佛的腳步,而他自己仍然看不見(只舉著仙佛的招牌,不修不行)。
於法而不能夠照著來修來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也是沒有用的,也是徒勞無功的。」
【知&行】
●路加福音、第六章:『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凡到我這裡來,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
解釋:‥略‥
▲單行道:聖神仙佛要聽人的話,快樂發財、平安升官,全都包;人不聽聖神仙佛的話,修善累德、積功忍果,有夠煩。
●法言、學行篇:『學,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
解釋:『一個人學道而且又能夠實實在在的去實踐,這是最重要的了。用說的,這是次一等的了。再來就是教人,自己都沒有辦法做,怎麼去教人,所以說:又再次一等。』
●王善人、嘉言錄:『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沒有道,不做沒有德。』
●王善人、言行錄.第十六章:「既讀聖賢之書,怎不學聖賢的行為呢?道是行的,不行總不知『道』啊!」
●王善人、言行錄:
「建議人江希張又問我:『老先生認為:註金剛經的才能成佛呢?還是講金剛經的才成佛呢?』我說:『註的、講的都未必成佛,行金剛經的才能成佛。』」
解釋:‥略‥
●程子:『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解釋:「中庸中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五種按歩當中若是有一樣做不到的話,那就不能算是『學道』的人了。』
精忠大義鸞堂格主引用之文理,大多採用自李瑞烈老師,故凡是轉載自本格文理者,務必謹遵:
陞座說法; 談道不募化; 回歸本職; 事業各營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