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
傳授菩薩戒 成就大眾菩提心 ⋯⋯
由於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一句「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的開示,鼓勵了許多在家修行的居士 改變原本害怕觸犯戒律的迷思 決定發心求受菩薩戒 成就了自己無上的菩提悲願 而當受菩薩戒之後 自己在身心上自然表現出來的種種止惡, 行善, 利益眾生的言行 也往往會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
衷心期盼佛教能夠為人間帶來積極淨化作用 寄望受戒的菩薩能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風氣 以平等的慈悲接納一切眾生 讓僧俗四眾的三寶弟子 可以共同在眾生中成就菩提心 也成就眾生發起菩提心
法鼓山菩薩戒會所用的傳戒範本 著重在發揚菩薩精神 致力於回歸佛陀本懷 是聖嚴法師依據經論原典, 漢藏戒文, 兼顧時代環境變遷所編成 內容簡要豐富 讓人人容易受持
至於鼓勵授受菩薩戒的原因 聖嚴法師則在《菩薩戒指要》一書談到 受了菩薩戒 犯了戒會懺悔 可重受 漸漸便會越來越清淨 越來越精進若不受菩薩戒 便無警惕心 常起惡念 常做惡事 越做越多 尚不自知 因此《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梵網經》則說「微塵菩薩眾,由是菩薩戒成正覺」。
菩薩戒之精神與內涵 / 文‧聖嚴法師~
何謂菩薩~就是發了菩提心,願意修菩薩行,就叫做菩薩。菩薩,是由於實踐了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於實踐了菩薩之行而得果;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薩道的結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行了菩薩道,必定會成佛。
菩薩,本來是出世而不離世的,為斷煩惱,所以要出世,為度眾生,所以要住世;菩薩既在世間,自應各以其福德而感得世間的果報。不過,這僅是菩薩應得的世間果報,而不等於非要得這世間果報不可,因為菩薩的階位越高,所能化現的範圍與品類則可越多越廣,越是高廣,也越能低下。
如等覺菩薩,可感三界之王,也可化三塗之王;到地獄餓鬼中則為鬼王,到畜生中則為獸王,人中為人王,乃至化為三界之王。故也不能肯定地說那一階位的菩薩,一定要感得那一等級的世間果報。
唯其果報的等級,每一階位,都有一個最高的限度。
不要忘記,調伏見思二惑,(雖有而)不受偏見我見等所迷惑,亦(雖有而)不為貪瞋癡等所轉動,尚不過在十信位中的凡夫階段而已呢!
*如何行菩薩行~菩薩行是怎麼樣子行呢,需要從持戒開始。
作為一個菩薩,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淨。 要以智慧的心態來消除自己的煩惱、化解自己的困擾,然後用慈悲心來幫助眾生、利益他人。
為自己消煩惱、解決困擾的問題是智慧;為他人解決困難、解除危機險難的問題是慈悲,智慧和慈悲叫做福慧雙修,也就是自利利他。
菩薩要以堅決的信心,才能畢竟成佛;要能博學內外各種知識,才能順化廣大的眾生;要以慈憫的心懷,柔軟的言語,去接近眾生,不可反而中傷他人。
*何為戒
意指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與虔敬。
廣義而言,凡善惡習慣皆可稱之為戒,如好習慣稱善戒(又做善律儀),壞習慣稱惡戒(又作惡律儀),然一般限指淨戒(具有清淨意義之戒)、善戒,特指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規,有防非止惡之公用。
*持戒的目的
在哪一條戒上面持守的話,可由持守這一條戒而得解脫。
若持守不殺生戒,則不犯生死罪、不犯生死惡業。
由於持守這一條戒,這一條戒的生死惡業之果報即可不再受。
受戒之後,就有多方善緣,自然助我們持戒,縱然犯戒,也不必被「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世俗觀念嚇倒。
凡夫菩薩,應以聖人作模範,卻不要將凡夫菩薩當聖人來要求,佛法的因果報應,純屬自作自受,別無神明給懲罰,卻有護法龍天及諸佛菩薩給你加被援助。
*何謂菩薩戒
菩薩所受的戒,稱為菩薩戒。
要做菩薩,必須先受菩薩戒。
菩薩戒的可尊可貴,乃是由於涵蓋而又超勝了一切戒的緣故。
如《梵網經》中所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 (《大正藏》二四.一○○四頁中)不行菩薩道,雖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要行菩薩道,須受菩薩戒。菩薩戒是一切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也是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的根本所在。
從因位上說,稱為菩薩戒,從果位上稱為佛戒。
要學習著如何地發菩提心,如何地修菩薩行。
*菩薩戒的內容:法鼓山傳授的菩薩戒,以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為基礎,三聚淨戒,總持了四弘誓願的精神!亦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為準則。
*三聚淨戒
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
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
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十善法:十善及十善業。
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為。
又做十善業道、十善道、十善根本業道、十白業道。
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又做十不善業道、十惡業道、十不善根本業道、十黑業道。即:(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
(四)妄語。(五)兩舌。即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
(七)綺語,即雜穢語、散語、無義語。(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慳貪。
(九)瞋恚。(十)邪見,即愚癡。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
菩薩戒既要積極地去惡修善,也要積極的戒殺救生,把不修善不救生,同樣列為禁戒的範圍。 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是一受永受,直到成佛時為止,因為《菩薩瓔珞經》說,受了菩薩戒,「有犯不失」。
該經又說:「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大阿僧祗)劫生死之苦。」「有戒而犯,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一旦受了菩薩戒,便已進入諸佛國土的菩薩數量之中,因為若發菩薩誓願,並受菩薩戒者,即是初發心的菩薩,雖然常犯戒,仍算是菩薩。若不發菩薩願,不受菩薩戒,雖然無戒可犯,也不是菩薩。
*菩薩戒的功德:在「梵網經」輕戒第四十一條中又稱菩薩戒為「千佛大戒」。意思是說:過去莊嚴劫中的千佛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現在賢劫中的千佛,也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同樣是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
乃至推及過去三世三劫的千佛,未來三世三劫的千佛,過去無量三世三劫的千佛,未來無量三世三劫的千佛—總之,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無一不是受持菩薩戒而得成佛。由此可知,菩薩戒的功能之大,是大得不可思議的了。
102年法鼓山菩薩戒(動用多少人力物力舉辦,從開始報到,至新戒菩薩圓滿下山(食衣住行處處都可以感受,法鼓山對新戒菩薩的用心)參與此盛會的人,每分每秒都受到用心的照護。
受戒學員來至全台:有的遠從新加坡澳門香港來受戒。
人群中有那白髮蒼蒼體態龍鍾的老菩薩,還有行動不便,坐輪椅也要受戒的信眾,還有就讀兩位國小級,可愛的小菩薩也來受戒(家長們應該清楚受戒的用處與好處)。
很多已皈依的佛教徒,受限於舊式菩薩戒規的嚴苛,與無法落實於真實生活中)而不敢受菩薩戒,實在太可惜了!
聖嚴師父特引經據典的修正了很生活化且適合現代人的菩薩戒規(法鼓山菩薩戒會所用的傳戒範本 著重在發揚菩薩精神 致力於回歸佛陀本懷 是聖嚴法師依據經論原典, 漢藏戒文, 兼顧時代環境變遷所編成 內容簡要豐富 讓人人容易受持 )我認同師父,我發願要當個終身義工。師父是菩薩摩訶薩,他要所有人都學佛成佛(要做菩薩,必須先受菩薩戒)。
聖嚴師父鼓勵大家「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的開示,鼓勵了許多在家修行的居士 改變原本害怕觸犯戒律的迷思 決定發心求受菩薩戒 成就了自己無上的菩提悲願 而當受菩薩戒之後 自己在身心上自然表現出來的種種止惡, 行善, 利益眾生的言行 也往往會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
102年菩薩戒第一梯次548人受戒圓滿。第二梯次531人受戒圓滿 。感謝聖嚴師父感謝法鼓山,讓我們成為菩提道上的新兵。
留言列表